中医外科学图解第七章第29节

《中医外科学(图解)》第七章 第29节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又称性病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良性赘生物。属于中医“瘙瘊”、“臊瘊”的范畴。其特点为外阴、肛周出现淡红色或污秽色赘生物,表面轻度角化,有颗粒感。本病主要发生于性活跃男女人群,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自体接种、接触污秽物等方式间接传染。

其病机主要是:性滥交或房事不洁,感受秽浊之毒,毒邪蕴聚,酿生湿热,湿热下注皮肤黏膜而产生赘生物。现代医学认为病原体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该病毒在湿热湿润环境下最易生长繁殖,故外生殖器及肛门最易感染。病毒通过局部细微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接种在该部,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而出现赘生物。

(一)要点

1.好发部位男性多在阴茎、龟头、冠状沟、系带;女性在阴唇、阴蒂、宫颈、阴道和肛门;同性恋者常见于肛门和直肠。亦有乳头、口唇、腋下及腋窝等处。

2.接触传染史有性乱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1~12个月,平均3个月。

3.局部表现外阴、肛周等处有颗粒状、粗糙不平赘生物。

皮损为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赘生物大小不一,单个或群集分布,表面分叶或呈棘刺状,湿润,基底较窄或有蒂,外观上常表现为乳头瘤状、鸡冠状、菜花状、蕈状等不同形态。自觉症状轻微。疣体表面易擦烂出血,若继发感染,分泌物增多,可伴恶臭,或形成巨大的尖锐湿疣。部分可癌变。少数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及潜伏感染。

4.辅助检查:

(1)醋酸白实验:用3%~5%醋酸溶液涂擦疣体表面或湿敷3~10分钟,局部变白者为阳性。

(2)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化不全,颗粒层和棘层上部细胞可有明显的空泡形成,胞质着色淡,核浓缩深染,核周围有透亮的晕。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较多的炎性细胞侵润。

(二)鉴别

1.假性湿疣常发生于女性小阴唇内侧及阴道前庭,为群集的白色或淡红色鱼子大小的小丘疹,无自觉症状。醋酸白试验阴性。

2.扁平湿疣多发生于肛周。皮损为扁平而湿润的丘疹,表面光滑,成片或成簇分布,损害内可找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强阳性。

3.阴茎珍珠状丘疹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皮损为冠状沟部淡黄或淡红色珍珠样半球状、圆锥状样半透明小丘疹,沿冠状沟排列成一行或数行,或包绕一周,无自觉症状。

(一)内治

1.湿毒下注证赘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红,质软,表面秽浊潮湿,触之易出血。伴小便黄;苔黄腻,脉滑或弦数。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常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成药可选萆薢分清丸、龙胆泻肝丸等。

2.脾虚毒蕴证赘生物反复发生,色淡红,屡治不愈,体弱肢倦,食少纳差,乏力懒言,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化湿解毒。方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成药可用参苓白术丸等。

(二)外治

1.点涂法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适用于疣体小而少者。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或鸦胆子油点涂患处包扎,3~5天换药1次,应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适用于疣体小而少者。

2.熏洗法板蓝根、山豆根、木贼草、香附各30g,或二矾汤煎水先熏后洗或湿敷,每天1~2次。

3.火针疗法常规消毒皮肤,选择粗火针或三头火针,烧至针体发白后,快速刺入疣体直至基底部。每1~2周一次。治疗后疣体1周内发黑,2周左右脱落。未脱落者需再次使用火针治疗。

(三)其他疗法

1.局部注射选用干扰素注入疣体基底部。

2.药物外涂根据病情选用10%~25%足叶草酯、1%~5%氟尿嘧啶、30%~50%三氯醋酸、3%~5%酞丁胺等疣体表面涂敷。注意保护正常皮肤黏膜。

3.激光、电灼疗法注意不要过度治疗,避免损害正常皮肤黏膜和疤痕形成,预防感染。疣体较大者,可选用手术切除。

1.禁止不洁性交。注意阴部卫生。

2.积极治疗性伴侣,避免交叉感染,注意休息。

3.定期复诊随访,全部皮疹消退后,6个月不出现新皮疹,则考虑临床治愈。

尖锐湿疣目前的治疗难点是复发问题,该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跟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许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扶正、健脾利湿的中药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配合使用具有清热燥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部,有利于改善局部的潮湿环境,杀灭表面病毒,防止或减少复发有很好的作用。因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临床更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内外合治的综合治疗方法。

引起尖锐湿疣的病毒主要是HPV-6、HPV-11、HPV-16、HPV-18等。HPV主要感染上皮组织,对肛门生殖器癌的发生有一定致病作用。

(吴晓霞、贾金靖)

疾病咨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白癜风诊疗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wqxxcb/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