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生物致癌
生
物
因
素
致
癌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相比,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因此,年WHO将其确定为人类I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的炎症反应过程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寄生虫感染与肿瘤发病的关系早在年就被发现,人们观察到埃及膀肮癌的发生与当地血吸虫病的流行并存,现已有证据表明埃及血吸虫感染与膀脱癌的高发有关。我国“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中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生率较高,中东地区的“埃及血吸虫病”可引起膀胱癌。中华分支睾肝吸虫的感染可能引起肝脏的胆管细胞癌。
致
癌
病
毒
病毒感染是生物致瘤的重要因素之一,凡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或是体外能使细胞恶性转化的病毒均称为致瘤病毒,由RNA和DNA两类致瘤病毒组成。由病毒感染引发的肿瘤占整体肿瘤发生率的20%左右。
致瘤病毒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年,Ellermann及Bang用无细胞滤液注射到受试鸡体内,成功诱发鸡白血病,并首次证实病毒与恶性肿瘤的病因学关系,这时离Iwanowski第一次发现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原是滤过性病毒的结论己过去16年。
Epstein和Barr于年首次分离出与淋巴肿瘤相关的病毒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病毒是多种肿瘤的病原,归属瘤摩病毒属,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非洲Burkitt淋巴瘤和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EB病毒通过与淋巴细胞表面的CR2(CD21)受体吸附、感染宿主细胞。EB病毒感染有明显的种属和宿主依赖性,该病毒体外感染淋巴细胞可使其永生化,也可使宿主细胞转化,并发现转化细胞中有残留的EB病毒基因序列。但EB病毒的转化是否由于整合到宿主DNA或其他原因目前仍有争论。
乳头瘤(Papilloma)病毒的基因组很小,可引起内皮细胞肿瘤。目前鉴定出大约75种人乳头瘤病毒(HPV),大多数亚型可引起良性肿瘤(如尖锐湿疵),但有两种亚型(HPV16、HPV18)的相关基因E6和E7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永生化,并诱发产生宫颈癌。
年,Blumberg在澳洲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乙型肝炎相关性抗原HAA);年Dane在从患肝炎的患者血清中分离到乙型肝炎病毒颗粒。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包膜DNA病毒,又称Dane颗粒,直径约42nm。其外膜脂蛋白结构主要成分为表面抗原HBsAg,核心颗粒蛋白为核心抗原(HBcAg),病毒HBxAg与肝癌的发生有显著关系。
HTLV是第一个被发现直接与人类癌症相关的反转录病毒。年以来美国的Gallo实验室和日本的Miyoshi实验室分别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外周血培养的T细胞中分离出一种反转录病毒,年又从一名变异的多毛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分离出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E型(HumanT-cellLeukemiaVirusTypeE,简称HTLV-II)。
国医与康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