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中医诊治一

紫外线光疗仪的作用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23/9479777.html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的终末阶段。是在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或假小叶导致肝小叶正常结构和血液供应遭到破坏。病变逐渐发展,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肝硬化占内科住院总人数的4.3%-14.2%,发病率的平均年龄35-48岁。男女比例3.6-8:1。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病因。

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肝脏血液循环障碍。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免疫紊乱。血吸虫病。隐源性。

(二)发病机制。

主要机制为进行性肝纤维化。正常肝组织间质的胶原,主要分布于门管区和中央静脉周围。肝硬化时1型和3型胶原蛋白明显增多,并沉着于小叶各处。随着窦状隙内胶原蛋白的不断沉积,内皮细胞窗孔明显减少,使肝窦逐渐演变为毛细血管,导致血液与肝细胞间物质交换障碍。初期增生的纤维组织,虽形成小的条索,但尚未互相连接形成间隔,而改变肝小叶结构时称为肝纤维化。如果继续发展,小叶中央区和门管区等处的纤维间隔将互相连接,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改建而形成肝硬化。

(三)病理及临床表现。

按病理学分类有:小结节、大结节、混合型。以实用方便出发:临床上分为结节性肝硬化和胆汁性肝硬化。

1、结节性是以肝细胞损害为主。包括坏死后性的肝硬化和门静脉性肝硬化,及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结节性肝硬化的肝脏大小不一,半数以上病例肝脏重量和体积有中度缩小。在进行性肝损害的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质地越来越硬,体积增大者与脂肪量的增加有关。坏死后肝硬化,肝脏轮廓变形,常较显著,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塌陷区。镜下主要特征为结缔组织增生。破坏正常的肝小叶结构,大部分结节由紊乱的肝小梁及闭塞或扩大的肝静脉窦构成。结缔组织束中新生的结节,压扁门静脉及肝静脉的小支,使血管移位,血管收缩。纤维组织的收缩,也使血管扭曲闭塞,造成肝内循环障碍。肝的血供,转而依靠肥大的肝动脉来代偿。肝内出现肝动脉和门静脉小支的吻合。肝动脉血进入门静脉,使之因阻塞升高的门静脉压力更加升高,造成门静脉高压。主要侧支循环如下:(1)在胃底部,门静脉系统的胃冠状静脉与腔静脉系的食管静脉,半奇静脉吻合,形成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2)因门静脉瘀血,脐静脉重新开放。脐周围和腹部皮下静脉曲张。(3)门静脉系的上痔静脉与腔静脉系的中下痔静脉吻合,形成痔核。(4)腹腔器官与腹膜后组织间有侧支循环开放。其临床表现为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肝性脑病和腹水。

2、胆汁性肝硬化。是由于长期肝外胆管梗阻,或肝内胆汁滞留所致。主要表现为慢性梗阻性黄疸,晚期可并发门静脉高压和肝细胞功能衰竭。本病可分为肝内胆管梗阻性肝硬化,肝外胆管梗阻性肝硬化。前者在我国少见。后者病因主要有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管狭窄,先天性胆道闭锁或缺如,胰头癌,壶腹癌等。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肝脾肿大,胃肠症状,皮肤搔痒和间歇性右上腹痛伴寒热。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wqxxcb/10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