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的热映,让人们再次回忆起并致敬“最可爱的人”。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医院档案室,一批尘封多年的抗美援朝珍贵档案资料被发现。其中,有一封来自“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的证明信笺,信中寥寥数语清晰记录了年6月到8月间,中国消化病学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在朝鲜战场上守护“最可爱的人”的那段光荣岁月。
江绍基院士
江绍基的儿子江尧湖回忆,年2月,当时33岁的江绍基获批加入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抵达吉林长春参加了严格的军医技能培训。为应对复杂的战况和残酷的战争,保障医疗队员在战场救护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当时的军医培训内容非常多且严格,涵盖了战地救护、包扎止血、消毒灭菌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针对实际情况,加强了烧伤、冻伤的处理以及各种火器伤、贯穿伤的处理等。此外,医护人员还接受了包括细菌战、化学战、核战争的防护和急救内容的紧急培训。医院鲜少接触到的医疗项目,让当时还是年轻医师的江绍基受益匪浅。除了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医护人员还须接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能训练。一心报国的江绍基与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训练,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竭尽所能守护志愿军战士的生命。江绍基(三排左五)参加上海市医务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赴朝鲜战场开展医疗服务。年6月,江绍基进入朝鲜正式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当时,每一场战斗都有伤员从前线阵地上被送到医疗所,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重伤员。江绍基日夜不停地救治伤员,他虽是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但是因为救治伤员需要,外科的基本救治技能他也需要娴熟地掌握应用,包括换药、包扎、清创、缝合等,有时还帮助护士给重伤员喂饭、擦身……
江绍基在朝鲜战场第一线工作一直持续至8月,这3个月虽然并不是电影中呈现的冰天雪地的季节,但正因为气候暖和,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在朝鲜战场,江绍基发挥自己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清洁水源、消毒防疫等工作,在当时非常恶劣的战地条件下,千方百计地保障志愿军战士们的生命健康。
从朝鲜战场回沪后,医院的各位同事立即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年起,江绍基作为血防指导专家每周都工作在郊区血防第一线,他先后提出了多项重要的血吸虫病治疗方案和研究成果,为上海血防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年,江绍基在血吸虫病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任首任所长和学科带头人。该研究所为中国消化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国内消化内科主要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
年,基于在中国消化病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江绍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但是鲜有人知道,这位院士在年轻时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赤诚、热血的光辉岁月,将青春、知识和才干毫无保留奉献给了最可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文字:严静雯编辑:吴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