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出场率堪称是仲景经方之最,于是桂枝汤便有了“经方之冠”“群方之魁”的称号。然而,善于运用经方的人士都知道,张仲景的经方之中,很多中药都源自《神农本草经》,所以研究经方的人士要想读懂经方的用药奥秘,都必须熟读《神农本草经》。然而,在《神农本草经》中,却没有明确记载“桂枝”这味药。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并不是。在《神农本草经》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桂枝一词,但却有“菌桂”和“牡桂”两味药。那么,桂枝究竟是哪一种桂的枝条呢?
先来看看《神农本草经》关于“菌桂”和“牡桂”的记载吧。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那么,这两种桂,桂枝到底是哪种桂的枝条?黄元御认为,桂枝是“牡桂”的枝条。
那么,桂枝这种药,关于它的作用,一代宗师黄元御是怎么认为的呢?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这样说道: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至于为什么说桂枝是“牡桂”的枝条,我们先来看看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桂枝的用法吧。张仲景治疗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表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用桂枝人参汤;治疗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太阳伤寒,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胸,用桂枝加桂汤;治疗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又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咳逆的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食则吐蛔,用乌梅丸;治疗心中悬疼,气逆痞塞,用桂姜枳实汤;治疗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用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治疗妊娠,宿有癥病,胎动漏血,用桂枝茯苓丸;肢节疼痛,脚肿,身羸,头眩,欲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妇人转胞,不得小便,男子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用八味肾气丸。
从张仲景使用桂枝的病证来看,很显然,桂枝当是“牡桂”的嫩枝无疑了。黄元御认为,桂枝辛温发酸,“入肝脾而行营血”,“通达经络,泻营郁而发皮毛”,所以风伤于卫,壅遏营气,用桂枝发汗解表、通阳化气,作用较好,这也就是桂枝汤为什么对于太阳中风证的神奇作用的关键所在。不过按照黄元御的理解,桂枝的最大作用在于对肝的疏解作用。肝为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所以肝出现问题,就会“燥涩堙瘀,经脉亦病”,从而引发诸多疾病。
所以黄元御取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运用得当,就能“脏气条达,经血流畅”。在黄元御的学术体系里,认为无论是什么疑难杂症,不是由于肺胃的逆气,就是由于肝脾的陷落,所以使用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可见桂枝的作用极其强大,黄元御盛赞道:“良功莫悉,殊效难详。”黄元御认为,凡是润肝养血的药物,加上桂枝,立马就能“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其强大的作用“非群药所能及也”。
当然,桂枝的作用还有很多,“善安惊悸,又止奔豚”那只是一点小意思,厉害的是“调经开闭、疏木止痛、通关逐痹、活络舒筋,噎塞痞痛之类,遗浊淋涩之伦,泄秽、吞酸、便血之属,胎坠脱肛、崩中带下之条”,都是桂枝的运用范围。没办法啊,能者多劳啊!
Hello,伙伴们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