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母亲湖丨李跃龙解放思想,打一场孝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洞庭湖志》主编李跃龙

●洞庭湖形成了比太湖、鄱阳湖更有特色和底蕴的湖区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内容。洞庭湖是思想的湖、文化的湖。

●说洞庭湖下降为第二大淡水湖是个伪命题,这就是要从源头上解决对洞庭湖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在现实中复原洞庭湖应有的地位。

●我们要牢牢把握洞庭湖在农业生产、防洪保安和生态屏障上的三大功能,不能偏废,掌握好平衡。

●实践证明,湖区不抓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前途;湖区不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没有出路。

●要把稳定和恢复洞庭湖生态水域面积和调蓄容积的整体目标上升到省一级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考量,分段实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延缓洞庭湖的寿命。

记者:近些年来,湖南在洞庭湖的生态治理、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从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频频走访洞庭湖,湖区的生态与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您仍提出,“我们要重识洞庭”,那么您认为,我们的认知仍然存在哪些问题?

李跃龙: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颁布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在转变发展思路上做文章,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湖区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要彻底解决湖区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还需要久久为功,打一场持久战。

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湖泊萎缩、生态退化问题存量大、欠账多,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①湖泊水量减少,湖体自净能力下降。近年来,洞庭湖水情变化较大,低枯水位提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入湖水量由多年平均入湖量的亿立方米减少至亿立方米,其中松滋、虎渡、藕池三口入湖水量相应由亿立方米减少至亿立方米,荆南四河部分河道断流期超过半年;生态环境恶化。

②湖区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造成湖体水质总体呈中营养状态,无法达到水域功能要求。湖泊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日益严重,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人畜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发展相对滞后。

③湖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发展制约因素多,基础设施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地方财力比较薄弱。湖泊、河洲钉螺孳生,血吸虫病问题仍长期困扰湖区。

首先,我们要全面、正确认识母亲湖的功能和定位。洞庭湖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湖、调蓄长江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担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我们要牢牢把握洞庭湖在农业生产、防洪保安和生态屏障上的三大功能,不能偏废,掌握好平衡。比如说历史上形成的开发湖泊湿地的洞庭湖模式,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向湖泊水面索取生产生活物资为目标,它从根本上忽视了湖泊的生态功能,是不可持续的。又比如说,我们在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攻坚战中,一些地方不从本地实际出发,层层加码,把生态环境指标提到一个完全难以达到的高度,在自己的脖子上套枷锁,大搞“一刀切”,人民群众不支持不理解,结果自然行不通。

第二,给洞庭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水情是湖南省最大的省情。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湖区在全省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板块。但湖区目前已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与邻省的鄱阳湖比,从认识到研究,从建设到投资,已有明显的差距。与省内的湘南湘西比,湖区投入太少,基础设施已明显落后。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贫困县乡村的产业建设,但人口稠密的湖区缺少项目亟须投资。省会长沙在历史上一直是传统湖区,现实中的城区也属湘水尾闾,望城、宁乡的一部分也位于湖区,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范围整体上撇开长沙市,无疑在降低这个规划的影响力。这些都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问题,我们轻视了母亲湖。

金秋的洞庭湖湖光潋滟,片片芦苇随风起伏。水里的鱼儿畅游,天上的白鹭翩跹,眼前是一幅别样的湿地生态画卷。

记者:您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偏差,改变了全社会对洞庭的认知”,虽然我们在加强洞庭湖的生态建设,但洞庭湖调蓄长江、保命安民的作用却被忽视了,这种割裂的认知,确实导致了洞庭湖地位的下滑。那么今天“重识母亲湖”对洞庭湖的发展,有哪些现实层面的意义?

李跃龙:我从年代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xichongbing.com/jxxxcb/10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