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临床上多见皮肤发痒、红色小丘疹、咳嗽、胸痛,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疾病分类
1.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份为常见,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等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
3.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及时治疗发展成肝硬化,有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和临床并发症。病程多在5~15年以上,儿童常有生长发育障碍。
4.异位血吸虫病
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引起的病变称为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肺和脑。
主要病因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3.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传播途径
1.粪便入水
患者的粪便可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
2.钉螺孳生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生活在水平面上下,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从生、潮湿的环境中。它可随着水草、牲畜及人的鞋夹带等方式扩散至远处,寒冷的冬季在地面荫蔽处蛰伏越冬,并能深入地缝数厘米。
3.接触疫水
本病感染方式可因捕鱼、种田或生活中洗涤物品、洗手、洗脚、戏水等而接触疫水,导致感染;或直接饮用生水导致口腔黏膜侵入。
好发人群
1.农民及渔民
淡水中多有血吸虫虫卵,甚至尾蚴,下地及捕鱼的人多与淡水接触,易被感染。
2.免疫力低下的人
一经感染易诱发体内免疫应答、炎性反应。
3.遭受大量尾蚴感染的人
反复感染,体内难以完全驱虫,甚至导致虫卵多脏器游走。
预防
针对血吸虫病的预防,主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
疫区群众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杜绝非必要性接触疫水。雨后及早晨勿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在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作战训练而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文:MoMo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