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这些画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然而,当画面定格、截图、放大,你会发现接受检阅的飞机、坦克型号五花八门。如此隆重的开国大典,为什么连统一的装备都没有?
原来,受阅部队装备主要是缴获的杂牌武器,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后来有人将开国大典阅兵式说成是“万国牌武器展览会”似乎也并不为过。
毛泽东后来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经过 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较量,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的要求显得尤其紧迫。为此,党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人们还听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
但是,对于刚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怎样编制国家建设计划,完全是一件陌生的事。
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此次访苏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征询苏联政府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并商谈援助建设的具体方案。
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在西方世界敌视和封锁下的新中国,唯一可行的选择。
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就在参与编制计划工作的干部们不分昼夜地测算计划数据的同时,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经热气腾腾地铺展开来。
在长春,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奠基仪式。
在鞍山,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包头、武汉的大型钢铁企业先后开始施工。
为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长春汽车制造厂技术人员自制的汽车零部件有种,各种工装、非标图纸达10多万张,描图员就有多人。就是靠着工人们你追我赶不服输的干劲儿,年7月13日,在一汽建厂3周年的前两天,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终于驶下了装配线,C指的是中国,也是长春的首字母,而A代表第一的含义。
从这一天起,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人们热情洋溢的歌唱着收获成果的时刻。
“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啊,盼星星盼月亮啊,盼的那个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在纵横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回响着的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碰撞声,交织成一曲豪迈昂扬的奋斗者之歌。
“一五”期间,面对旧中国从未见过甚至从未想过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新中国的当家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办成了许多前人无法完成的大事。五年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到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风雷动,旌旗奋,起宏图。从一穷二白到捷报频传,中国人民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用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奠基。
年到年,“一五”计划五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十二集:走自己的路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这是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和前一天的报纸相比,很明显,竖排的文字改成了横排。从此,在中国大陆,传统的文字排版方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也许能从这一打破陈规的变化中,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份的到来。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全国各行各业学习苏联经验,但经过实践,党中央很快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局限。
为准备召开党的八大和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年底至年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年2月至4月,毛泽东分别听取了国务院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看法。
毛泽东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为了听汇报,毛泽东竟改变了长期以来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周恩来除个别时候因事请假外,每次都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有时也来参加。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每天听一个部汇报,书面都写好,还要当面讲。毛泽东问得很细,比如说问什么分子式,或者问英文字怎么讲,所以很多部长都很紧张。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所做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工作调查。
年4月24日,调查结束。毛泽东把汇报中发现的问题,概括为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他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就这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发表讲话。这些讲话经过整理,便是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强调今后要更多地注意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第四、第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十大关系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关系,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这是北京城里最新的建筑之一。毛泽东早早来到了会场,今天他将在会上致开幕词。
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不到字的开幕词,被30多次掌声打断。
八大的决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状况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党的八大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三十三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和思想混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大的波折。这警示人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将难以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将难以进行。
在国内,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加上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的影响未能完全消除,领导工作中还存在官僚主义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少数群众闹事等不稳定情况。积极面对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成为全党特别是中央领导关心的重大课题。
在年10月21日至11月9日的20天时间里,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10多次会议,常常通宵达旦。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好好总结一下社会主义究竟如何搞法。矛盾总是有的,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年12月4日,毛泽东在给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的一封信中写道:“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决。”
在他看来,对于矛盾,“有两种揭露和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对敌我之间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前者是用镇压的方法,后者是用说服的方法,即批评的方法。”
年1月至3月,毛泽东先后多次在规模不等、成员各异的会议上,讲到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最著名的一次,是2月27日在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四个多小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气氛始终轻松融洽,不时传出笑声和掌声。
一位参会人员后来回忆说,“当讲到勤俭建国这个内容时,正好服务员给主席换水,主席不让换,就与服务员在台上夺茶杯,夺了几个来回,主席生气了,面对大家说,你们看,他强迫我,茶没喝完就换掉,这是浪费嘛!结果主席夺下茶杯,此时大家都乐了。”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升到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高度,他强调: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年3月17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杭州。他打算利用这次出行的机会一路演讲过去,题目仍然是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毛泽东接连做了四场报告,他戏称自己变成了一个“游说先生”,一路走,到处讲一点话。
在上海的演讲中,毛泽东说:“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他殷切期望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经过毛泽东历时55天的修改完善,年6月19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终于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很快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反响。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的理论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毛泽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三十四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年1月,毛泽东写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文章——《调查工作》被送到他的案头。这篇文章因战争原因长期散失,毛泽东称它为“已经30年不见的老文章”,并在上面批写:“看来还有些用处。”为什么这个时候,毛泽东会格外重视调查研究呢?
为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但是,由于党对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不足,由于背离了党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结果事与愿违。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同志调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所以,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
第二天,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要求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年1月,毛泽东就组织和领导3个调查组,到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调查。之后,中央领导人也都身体力行,纷纷带头下去调查研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分别到湖南、河北、四川等省,和北京、上海的郊区进行调查。
5月,刘少奇回到了家乡湖南省宁乡县,邀请炭子冲的当地农民和基层干部到自己的旧居座谈。刘少奇诚恳地向亲人们承认了错误:“去年遭了旱灾,恐怕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工作中犯了错误……”他还说:“这次教训很深刻,要子子孙孙传下去,以后再也不犯这个错误了。”
同样是5月,周恩来来到了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他看了生产队的集体食堂,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农民张二廷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公社食堂的弊端,周恩来很感谢这位敢说真话的农民。在调研快结束的时候,周恩来宣布:“伯延解散食堂。”社员们都沸腾了,纷纷激动地和总理握手。
6月,陈云回到家乡上海青浦县小蒸公社开始调研,他不仅亲自到猪圈查看,田间地头、农舍树下,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7月12日,陈云给在杭州的毛泽东写信,希望当面报告一些乡间情况。8月8日,陈云又给邓小平写信反映小蒸的情况,还就母猪饲养等问题写出了三个调查报告。邓小平把这封信和三个调查报告发给了正在庐山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组,对落实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
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有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通常称为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
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今后要下苦功夫调查研究,弄清楚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邓小平、周恩来分别代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大会上作自我批评,并提出了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克服目前困难的主要办法。
七千人大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取得了重要成果,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在动员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年,《调查工作》这篇文章编入了《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毛泽东将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从年夏开始,各项建设事业呈现明显的健康发展势头。周恩来在年底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十五集:闪亮的名字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年,这封来自美国的求救信,避开了美国特工筛查,被辗转送到周恩来手中。写信的,是钱学森。此时的他,已被美国政府拘留长达五年之久。原因是,这位已名满美国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一心希望归国参加伟大建设。他在信中写道,包括郭永怀在内的许多海外同胞,“欲归不得”,他们“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科学家们的归国之路为何如此艰辛?他们唯恐错过的机会又是什么呢?新中国成立后,屡屡受到核威胁、核讹诈。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研制核武器迫在眉睫。年1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15人专门委员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两弹一星”,也就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钱学森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终于回国。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许许多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也都冲破重重阻碍,放弃个人学术成就的机会,因一个共同的目的,汇聚到一起。郭永怀和众多科研工作者,秘密来到青海金银滩。在这个一度从地图上消失的“禁区”里,开始了为中国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的历史。气候恶劣、苏联专家撤出、经济困难、粮食短缺,数十万人共同的决心,却未被动摇分毫。年7月,郭永怀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人横跨“两弹一星”三个领域,工作异常繁重,常常彻夜不眠。警卫员要为他铺褥子,他却坚持只睡钢丝床,因为这样一翻身就能疼醒,不至于让自己睡得太久。一切都在静谧而高速地运转着。五、四、三、二、一,起爆!见证了历史的人们欢呼、相拥。人群中,我们发现了郭永怀。这短短六分之一秒的镜头,是我们能找到的、他在试验现场仅有的活动影像。后来人们才知道,此时的他已率先投入导弹的研制工作。有一年,年幼的女儿过生日,问郭永怀要礼物。这位忙碌的父亲满心歉意,只能指着天空说,那里以后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给你的礼物。但,郭永怀却没能等到再和女儿一起仰望星空的时候。年12月4日,郭永怀带着一组热核导弹的重要数据,登上了飞北京的夜航班机。第二天凌晨,意外发生了……在飞机失事现场,人们找到了两具烧焦的、紧贴在一起的遗体,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两人紧紧抱住的,就是那份绝密数据。这份用血肉之躯守护的资料,安然无恙。郭永怀牺牲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年4月24日,郭永怀参与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他许诺给女儿的礼物,终于出现在了天空里。璀璨的星河,见证了科学家们一片赤诚、以身许国的精神。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被确诊癌症晚期。他对妻子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党,是国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数不尽的闪亮的名字,把人们仰望的天空点亮。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第三十六集:绝壁上的“人工天河”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这段影像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画面里的人,身上绑着粗重的绳索,利用荡秋千的方法,在悬崖峭壁间飞来飞去,如果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些人是谁?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在悬崖上做什么?
河南省林州市,原名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贫穷山区。每逢干旱,不仅颗粒无收,连饮用水都成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极为重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改建、维修、新建了许多重要的水利工程。
年,为了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林县做了一个大胆的规划——“引漳入林”:劈山导河、逼水上山,在太行山上修建一条引水渠,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的分水岭,彻底解决林县水源不足的问题。
1年“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当时,正赶上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物资十分匮乏,机械化程度也很低。仅凭高昂的斗志和简陋的工具,要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宽8米、深4.3米的总干渠,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没有水泥、石灰、炸药,那就选拔人才,自己建水泥厂、石灰厂、炸药厂;没有机械设备,那就靠肩扛手推、铁锤钢钎;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就用脸盆盛水自制简陋的水平仪来代替。就这样,几万人在太行山上日夜奋战。
任羊成,94岁的老党员,当年是红旗渠除险突击队队长,曾先后四次身负重伤,九死一生。这段影像拍摄的正是他当年工作的场景。
为了防止风化的山体滚落石头影响施工安全,任羊成腰系绳索,悬挂在峭壁之上,通过不断地摇晃,用特制的铁钩清除险石,如果不留神,很容易被落石砸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有一次他被滚落的石头砸到失去知觉,昏厥在半空中。
在空中一悠一悠的,有的同志(路过看到)。过路的人都说,哎哟,又有人牺牲了。
任羊成就这样在半空中荡了一阵子才恢复意识。清醒以后,想到山下还在等他完工后才能上工的民工,任羊成又坚持工作了六个小时,才从悬崖上下来。
正是靠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苦战十个春秋,一共削平了座山头,斩断了座山崖,凿通了个隧洞,架设了座渡槽。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加上各支渠,总长度达公里。红旗渠修成之后,解决了林县60多万人口、54万亩耕地和40万头大牲畜的用水问题。红旗渠也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到上世纪70年代末,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如期实现。这一时期建成的大型枢纽骨干工程和各类水库,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
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共有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了生命,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留传了下来,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第三十七集:攀枝花开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李身钊
这是我们当时冶金部工作组唯一的一张合影,当时实验组的人员大部分都是25到30岁,现在都是80、90岁了,我是这个,当时我只有25岁。
画面中的老人叫李身钊,他口中的“冶金部工作组”是年,由全国各地的冶金技术骨干紧急组建的临时实验组。当时,他们正在秘密研发一项冶炼技术,这项技术将应用于远在四川大山深处的一项机密工程。
这个最初连研发人员都不知道的地方究竟在哪里?那个机密工程又是什么呢?
四川省攀枝花市,坐落在这里的攀钢集团,就是当年的那个机密工程,它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年五六月间,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
所谓三线,是按地区划分的。一线是东北及沿海各省市,三线是指云、贵、川、陕、甘、宁、青、豫、鄂、湘等11省区,其中西南的云、贵、川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大三线。二线是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区;一、二线地区各自的腹地又俗称小三线。
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我们把三线的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那时打起仗来就不怕了。
据不完全统计,年下半年至年,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有多个。在当年的诸多三线建设项目中,毛泽东考虑的重点在四川,而金沙江畔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他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放在第一位,对它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他说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潮水般涌进金沙江畔,和李身钊一样,一待就是一辈子。
李身钊
相当艰苦的当时,一排房子有大概十几户,拿几个木头支一个房顶,上面全是油毡纸。两家人家中间就隔一个席子,这个席子还不到顶,这一家人打灯,那一家人都看得着。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天作罗帐地是床,野菜盐巴下干粮。”
“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不出铁水不回家。”
在没有城市依托、不通铁路、气候恶劣、物资奇缺的艰难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无私地奉献着他们的才华和青春。
攀枝花,铁矿资源丰富,但这种钒钛磁铁矿,极难出铁。李身钊所在的实验组,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攻克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年12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七一出铁”的希望,极大鼓舞了攀枝花军民。建设者们克服各种困难,一年内,发电厂、选矿厂、焦化厂陆续投产,一号高炉全部安装完毕。
年7月1日,攀枝花出炉了第一炉铁水!
数十万建设者用了五年的时间,硬是依靠人力搬运成千上万吨的大型机械,终于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建起现代化大型企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
攀枝花,又称英雄树。年,攀枝花被正式命名为这个城市的名字。今天的攀枝花,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之都。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成为中国三线建设史令人瞩目的缩影!
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在崇山峻岭中相继建成成昆、湘黔、襄渝等铁路干线,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铁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大型水电站;甘肃酒泉钢铁厂、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日后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点项目。三线建设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乃至整个世界工业建设史上堪称奇迹。
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对于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十八集:送瘟神请滑动查看视频解说词
年仲夏,毛泽东来到杭州视察,特意安排身边工作人员,到郊区农村去对一种疾病的情况做详细调查。是什么疾病让毛泽东如此